专家视角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家视角

探索健康老龄化背景下的医养结合养老新模式

发表日期:2016-11-04

[摘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人口老龄化,多发疾病及看病贵,看病难的一系列问题逐渐凸显,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增加,及家庭模式的转变,如何选择合适的养老方式已经成为有待解决的一大社会难题。本文通过分析国外养老模式及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在健康老龄化的背景下探索新型的养老模式。


    2014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突破2亿,随着我国现阶段老龄化社会未富先老矛盾重重。一些老年人发病具有常发、易发、突发性,据统计,我国有1.67亿老年人,其中80周岁以上高龄老人1899万,失能老人1036万。半失能老人2123万,患病、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治疗和看护问题仍未得到有效的解决方案。但我国社会现状是医疗机构及养老机构相互独立、自成系统。养老院不方便就医,医院又不能养老。许多老年人患病后不断往返于家庭和医院之间,既耽误了宝贵的治疗时间,又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我国养老床位总数仅占全国老年人口的1.59%,不仅低于发达国家7%的比例,液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2%-3%的水平,养老形式严峻。医疗和养老的分离,使很多老年患者将医院当做养老院,成为常住户,不仅加剧了医疗资源的浪费,同时加重了家庭及社会负担,养老问题以成为每个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国外目前养老模式很多,归纳可分为以下几种:

机构养老:包括养老院、养老公寓等多种形式。喜欢过群体活动的老人,尤其是孤寡老人及留守老人,居住于养老院,或组建大型养老社区,主治大量老年人自愿入住,社区内为老年人提供所需各方面专业服务及满足老年人各方面需求,建立专门一体化服务,现这种养老模式将会是未来养老的一大主体方式。

家庭养生养老:老年人居住在家庭中,主要由有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对老人提供赡养服务的养老养生模式,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更多中国老年人还是选择在家颐养天年,特别是高龄老人和对到养老院和护理院养老均存在一定顾虑和偏见的老人。该种模式主要试用于不愿脱离首席环境且子女有经济能力,有时间及精力照顾老人的家庭。

居家式社区养老:老年人在家庭居住与社会化上门服务相互结合的一种新型化养老模式。这种养老模式可以确保老人、子女、养老服务人员及社会各取所需,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居家社区养老弥补了家庭养老的不足,是政府大力倡导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适合于子女工作繁忙,无暇照顾老人,儿老人又不愿离家养老的家庭。

乡村养老:乡村空气新鲜,生态环境优越,生活成本低廉,吸引了众多老人前来退休养老,有的城市老人本来家乡就在农村,退休后是落叶归根贴近自然,中超养花,诸多因素催生了农村养老这一养老模式。

以房养老:老人将自己的产权房抵押或出租出去,已定期取得一定数量的养老金或者接受老年公寓的一种养老方式。通过一定的金融机构或非经融机制,降住房蕴含的价值尤其是自己身故后任然会保留的巨大价值,在自己生前变现套现用来养老,以房养老已收到社会的极大关注。

异地养老:鉴于不同地域的房价、生活成本和生态环境的巨大差异,从那些生活成本高,但居住环境恶劣的地域搬出,迁移到生活环境优越、生活成本较低的的城镇养老居住。改养老模式适合于经济条件尚可但喜欢旅游的老人。

其他养老模式:包括大房换小房、合居养老、集中养老、家内售房养老、终点托老、遗赠扶养、招租养老、小型家庭养老、货币化养老、消费养老。

   然而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中国的老龄化社会不同于其他国家,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空巢和失能老人多。中国老龄化还呈现出先于工业化,与家庭小型化相伴随。老年抚养比快速攀升,出现未富先老的现象。

目前我国国内养老基本模式是以居家养老为主,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持目前在老龄化产业的投入上,主要有政府部门投入、金融机构投入、民间投入等三方面。政府部门如财政、民政、工商税务部门等,主要提供公共产品和对社会福利性质的税收减免服务,属于普惠性服务;金融机构包括政策性银行提供的低息贷款和商业银行贷款,以及保险公司的投资等,民间资金包括各类企业、个人以及非投资公司等资金投入。

中国有养儿防老这一传统观念,但当前大部分家庭均为独生子女,现代社会人机竞争压力增大,生活节奏加快,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发展,家庭经济压力随之增加,当社会变迁打破传统家庭养老赖以存在的基础时养老观念和养老模式必然会随之发生变化。当前样老模式的弊端便会一一呈现。目前我国仍是以家庭养老为主要养老模式,但其在新形势下的脆弱性显示出其局限性,一般家庭难以承受这一养老模式,赡养者疲惫不堪,加之“421”型家庭的增多,这一传统养老模式必将随家庭结构的变化而逐步向社会养老过度。此外传统养老模式还存在住房周围硬件设施、软件配套设施不齐全,也没有专门为老年人服务的网点等劣势。如此而来,独居老人一旦身体有恙或发生意外,容易耽误治疗时机,我国目前养老模式单一,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养老机构供给不足,服务水平有限。

   虽然已形成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和大中型企业区域养老几种养老模式,但从整个社会来看,仍是家庭养老居于主导地位,其他养老模式并未得到充分的发挥,尤其以农村地区为著。而其养老功能容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功能逐渐弱化。目前,我国空巢家庭超过50%,农村留守老人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

随着养老问题的不断突出,健康老龄化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老龄化,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其核心理念是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适应社会良好。健康老龄化的目标是老年人口群体的大多数人健康长寿,体现在健康的预期寿命的提高。但其不仅体现为寿命的长度,更重要的是质量的提高。人类年龄结构向老龄化转变,一方面要求有相应的健康转换来适应,另一方面要求把健康的概念引申到社会、经济和文化各方面。健康老龄化示人类面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提出的一项战略目标和对策,是建筑在科学认识的基础上的。在健康老龄化背景下急需探索一种新的养老模式。目前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正在兴起。那么什么是医养结合呢?医养结合就是指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相结合,实现社会资源利用的的最大化。其中“医”包括医疗康复和保健服务,具体有医疗服务、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检查服务、疾病诊疗和护理服务、大病康复服务和临终关怀服务等;而“养”包括生活照护服务、精神心理服务、文化活动服务,以“医养结合一体化的”发展模式。集医疗、康复、养生、养老为一体,把老年人健康医疗服务放于首位,将养老机构与医院功能相结合,把生活照料和康复关怀融为一体的新型养老模式。养老机构以医院为依托,老人在养老机构内不仅得到生活及精神方面的照顾,同时享受定期的医疗服务,生病后可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检查,由专业的医疗及护理人员进行治疗及护理。在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中得到更好的照料,顺利康复。同时健康的老年人也可在养老机构中安享晚年。

“医养结合”模式的主要服务对象为养老机构内的患病老人,包括一些慢性疾病、大病恢复期、易复发疾病、绝症期老人。特色服务内容主要包括日常门诊、康复指导、突发疾病的抢救、临终关怀等。当然,针对机构内的所有老人,还可以组织定期体检,预防疾病发生。

现阶段,在健康老龄化背景下的“医养结合,以养为主,健康疗养的”养老新模式将会取代原有的传统养老模式。在养老模式转型后老年人的医疗问题在养老机构中得到解决,同时老年人及家属的认同感及信任感随之上升,视该种一样老模式更加深入人心。此外,一样结合可以弥补单一的养老机构在老年人身体及精神照顾的不足之处。可更加促进老年人的生理及心理健康。

发展医养结合的养老新模式可有效减少老年人长期住院的问题,减少医疗卫生资源的浪费,减少老年人因年老体弱患医院内感染的危险。减少了社会及家庭的经济负担。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出现,有效的补充了出院后院外后续治疗的空白,保障老年患者晚年生活质量。

目前我国养老机构服务功能单一,只提供对于老年人的基本生活照料。在护理,医疗,尤其是临终关怀方面存在很大空缺。在生病时,老年人往往得不到有效的、及时的治疗。样、护、医、送四大方面功能分离,未能达到有效的统一。医养结合养老新模式的出现在此方面填补了许多空白。

   医养结合分为三种模式:

养老机构与医疗结构合作。在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之间架起桥梁,签订合作协议,医院内医生定期深入养老机构为老年人进行定期治疗及护理,并建立相应的个人诊疗档案。当诊疗机构中的老人突发疾病时,可及时联系随诊医生,由合作医院对老人进行相关救治。同时还可定期对其进行健康随访。降医疗机构转变为养老机构。这一模式可充分利用原有的医疗资源,对一些小型医院进行资源整合,对其职能及功能进行调整,实现医养结合的新模式。

将医疗机构并入养老机构当中。可有政府及民间机构合作运营,将医疗机构引入养老机构当中,可以为老年患者提供更加专业、更加优质的服务。但同时对于新型的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社会及家庭对于其有更高的要求及标准。在内设医疗机构的养老机构中,对于医生及护士的专业技术有更高的要求,要提高老年人对医护人员工作的信任度。同时,除了对医疗技术水平的高要求外,人文关怀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改革养老保险及医疗保障制度,将养老纳入医保范围等等,这些政府给予的外部环境也影响着医养结合的发展。

目前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模式的发展仍然面临一些困难,资金投入有限,老人积极参与主动性不高。依据我国卫生部2010年印发的《诊所基本标准》规定,医务室建筑面积不小于40平方米设有独立的诊室、治疗室、处置室和输液观察室。可见养老机构中设置医疗机构的的标准及成本较高。同时医疗机构要保证24小时运营,需有相当数量的医护工作者。高成本的运营对于微盈利甚至不盈利的养老机构来说是沉重的经济负担。同时我国传统的养老观念一时难以转换,许多老人不愿进入养老机构,参与积极主动性不高,也是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模式在社会中推广的一大有待解决的难题。

目前完善医养结合的养老新模式,需完善以下两方面的转变:

对于一些中小型、微盈利甚至不盈利的养老机构,鼓励其转型发展,与社区医疗机构相融合,转型为康复、临终关怀等医养结合养老新机构。同时提供养老及医疗护理服务,拓宽服务渠道。同时,一些大的养老机构可向当地政府及卫生厅申请,在养老机构中加设以医疗机构,提供相应的医疗护理专业治疗。

规范医养结合养老新模式的管理机制,同时政府及社会给予相应的优惠措施。政府可结合当地养老模式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将医养结合的养老新模式纳入政府经济社会建设的发展规划。同时,完善和落实各项政府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投入到医养结合养老型模式的建设中。

伴随银色浪潮的到来,人口老龄化日益成为牵制我国快速发展的一大因素。在家庭功能弱化、社区服务严重不足的情势下,机构养老将成为解决养老问题的重要途径,医养结合养老型模式的出现是一个重要里程碑。


参考文献

   刘国玲.老龄化战略视角下“医养结合”模式的实证分析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11)

赵晓芳.健康老龄化背景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研究[J].兰州学刊,2014,(09)                                    


(作者单位:1.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   2.山西医科大学)

[作者简介]

张亮清,男,山西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联系电话13934225457,邮箱13934225457@163.com

李佩雯(1992-),女,山西医科大学,联系电话18734882765,邮箱1873488276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