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政策法规

努力让新时代爱老惠老的阳光雨露散播到每一个老年人头上   ——采访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秦光荣实录

发表日期:2018-01-03 随着我国各省市老龄化高速发展,国务院以及各地方省市区都陆陆续续出台了相关政策支持养老事业发展。当前,全国各地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为方向,按照《党十九大报告》《健康中国2030》规划以及《“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等提出的目标要求,各项优老惠老政策措施正在逐步实施。中民养老规划院是“十三五”国家养老体系建设规划研究专家稿组织机构。曾经担任过云南省委书记的秦光荣书记,在这些年工作中也不忘我国的养老事业,一直在实际工作中对养老事业进行思考、调查与研究,并得出了一些心得与经验的总结。
  
  以下是中民养老规划院常务院长对云南原省委书记秦光荣采访实录。
  嘉宾:秦光荣  全国人大常委会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苏志钢  中民养老规划院常务院长、中国养老网总顾问
          十三五国家养老体系建设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
  
  苏志钢:光荣老书记,您好!还是这样称呼您吧,表示对您的尊敬。我参加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内务司法委举行的关于养老方面的几次会议,感觉您对养老工作非常重视,一直想有机会请教您,今天中国养老网编辑们终于有了这个机缘。请问您离任云南省委书记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内务司法委员会工作三年了。三年多来,您似乎与我国的养老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公开的报道来看,这几年来您在全国10多个省(区)市作过养老调研、养老执法检查,为积极应对中国人口老龄化、推进养老事业方面做了许多工作。您能谈谈这几年的具体情况吗?
  
  秦光荣:我是2014年11月到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任副主任委员的。这几年,按照内司委的统一安排,除了参与其他一些执法检查和调研工作外,把主要精力集中放在《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贯彻落实和调查研究上,做了一些具体工作:一是2015年上半年,参加全国人大“十三五”规划课题调研,围绕养老服务发展问题到天津、河南等省进行了专题调研,还出访考察了韩国、意大利养老服务情况。调研考察后,形成了调研报告,向中央领导同志进行过汇报,向五中全会决议起草建言,为“十三五”规划纲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提出了一些建议。二是2015年下半年,参加了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的执法检查。在安徽、北京、湖南、云南等省,对《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进行执法检查,重点就养老服务体系、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养老机构建设、老年人权益保障工作、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老年人社会救助、老年人优待工作、养老服务人才、老年参与社会服务、老年教育等十个方面进行执法检查,为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修订《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做准备。三是2016年上半年,参加了全国人大常委会为听取和审议国务院关于研究处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执法检查报告及审议意见情况的反馈报告的调研活动,又先后走访全国老龄办、民政部、人社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并赴北京、宁夏、吉林等地调研,了解有关情况,督促有关方面做好相关工作,为全国人大第二十二次常委会再次审议修订《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四是2016年10月,参加由内务司法委员会与民政部、全国老龄办联合召开纪念《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颁布实施20周年座谈会,进一步推动了老年人权益保障工作的深入开展。12月上旬,还参加了内务司法委员会与全国老龄办在长沙召开的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地方配套法规立法工作座谈会,督促地方完成相关配套法规。五是2017年以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办好养老院的重要指示精神,到一些地方进行调研,着力推动解决一些重点问题。另外,这三年就养老问题曾多次向国家领导人汇报过,提出了一些养老工作的建议。这都是些具体的工作,是希望对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工作有一些促动,督促加快提升养老服务体系质量建设。
  
  苏志钢: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老龄工作越来越重视,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对老龄工作作出了系列重要指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养老领域的一些重大改革相继“破冰”,多项基本养老改革措施正日趋完善,党的十九大,更是将老龄工作的重要性提上了一个新的战略层面。从中央这些大的举措来看,是否意味着我国新时代已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提到了一个新高度?
  
  秦光荣:迈向新时代,养老事业一定会有新的更大发展。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健康中国战略实施,更是明确指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这为我国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描绘了一幅宏伟蓝图,也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养老事业指明了方向。还有,十九大报告对于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健全留守老年人的关爱服务体系、实现“弱有所扶”等方面也提出了要求,这些对于人口老龄化和老龄社会的重大战略安排,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立意高远、察今思来,面对正在演变为全球趋势的人口老龄化挑战,并结合中国国情,借鉴老龄化先行发达国家经验教训,从党和国家基本方略层面作出的回应;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和建设理想老龄社会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道路。从实践上来看,全党全社会必须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居今思远,从当前做起,从人人做起,全面付诸实施。
  追溯起来,自党的十八大,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成为我国的一项新国策,党的十八大报告以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十三五”规划纲要都有重要论述和部署,这充分说明,中央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视程度是前所未有的。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总书记深刻洞察国际国内形势变化,深入研究我国人口结构演变规律,对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批示指示:①2015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老龄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生育、就业、养老等重大政策和制度,做到及时应对、科学应对、综合应对。此事要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十三五”期间要抓好部署、落实。②2016年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第三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相结合,坚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坚持满足老年人需求和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相结合,努力挖掘人口老龄化给国家发展带来的活力和机遇,努力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推动老龄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③2016年10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八次会议时强调,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 引导社会资本进入。④2016年12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次会议时强调,发挥好改革先导性作用,多推有利于增添经济发展动力的改革,多推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改革,多推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改革,多推有利于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的改革。会议还通过了《关于制定和实施老年人照顾服务项目的意见》。⑤2016年12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总书记还特别指出要高度重视养老服务工作,切实提高养老院服务质量。⑥2016年12月23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老干部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对全国老干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习近平总书记这些重要讲话以及重要批示指示精神,是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党的总书记第一次对加强老龄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第一次对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老龄事业作出的全面系统阐述,彰显了习总书记以民为本胸怀天下的大情怀、大智慧、大担当,为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指明了方向。总书记这些重要系列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蕴含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新思想新理念新举措:一是创新了老龄工作理念,要求推动老龄工作向主动应对未来转变,向全面统筹协调转变,向加强人们全生命周期养老准备转变,向同时注重老年人物质文化需求、全面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转变。二是从战略高度来审视和定位老龄工作,把加快发展老龄事业上升为国家战略来全面布局推进,对积极应对老龄化工作发出了动员令。三是全面统筹部署老龄工作,对老龄工作从思想到制度、从事业到产业、从保障到服务、从法规到政策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进行了安排,极大地拓展了政策制度顶层设计的领域,极大地拓展了养老服务业和老龄产业发展链条的范围,极大地拓展了老龄工作战略举措的空间。四是加强了对老龄工作制度建设和组织保障,提出了“四项制度”,即要建立老年人状况统计调查和发布制度、相关保险和福利及救助相衔接的长期照护保障制度、老年人监护制度、养老机构分类管理制度,提出了“四大政策”,即制定家庭养老支持政策、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政策、扶助老年人慈善支持政策、为老服务人才激励政策,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更加全面完整,精准实施管用。同时,要求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机制”,突出了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使老龄工作上升为党的重要工作,这既是老龄工作思想理论上的一次质的飞跃,也是老龄工作实践上的一大突破。习近平总书记对老龄工作重要系列讲话和批示指示精神,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我们进一步做好老龄工作的总纲领、总遵循、总指导。
  
  苏志钢:我国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之一,老年人口数量最多,老龄化速度最快,中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任务最重,发展老龄事业任重道远,您觉得目前应如何才能破题?
  
  秦光荣: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的特征:一是规模大。当前,老年人口规模已经超过2.3亿,而且正以每年近1000万左右的速度增长,到2053年将会达到峰值,有接近5亿老年人,我国始终是世界上老年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二是未富先老。西方国家是“先富后老”或者“富老同步”,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还不到800美元,给政府财力、社会负担和家庭能力带来很大困难。三是老而不健康。由于缺乏对健康保障的战略性投资,老年期的健康促进和健康干预水平不高,健康老龄化相关行动滞后,国家和社会对这方面的投入还不多。四是农村养老任务繁重。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不高,加上随着城镇化加快及大量农村年轻人口外出务工,农村老年人家庭空巢化加剧,农村养老问题比城市更加突出。五是家庭结构小型化加大了家庭养老压力。我国实行了较长时间的计划生育政策,对控制人口增长起了重大的作用,但也导致家庭规模小型化,对传统的家庭养老带来极大冲击,家庭养老压力加大。六是社会化服务对居家养老的功能支撑滞后。居家养老是传统的家庭养老加上方便的社区服务。由于社区服务发展缓慢,与现代生活相联系的新的养老模式的构建迫在眉睫。从以上问题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可谓任重道远。
  在调研中很多群众反映说:中国人口老龄化来势这么猛对改革发展稳定的影响这么大没想到;中国人口老龄化对国家社会家庭带来的压力这么大没想到;中国人口老龄化需要加强社区服务的差距这么大没想到。在这几年的调研中也深切感到:中国的老龄人群迫切需要得到关爱;广大为老服务志愿者的积极性迫切需要得到鼓励;社会养老服务力量迫切需要得到支持。因此,做好老龄工作,必须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必须高扬法治精神,创新法治方式,以法治保障老龄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呼应这些期盼的入手,可以突出几个重点:
  一是突出强化居家养老基础地位。重点要解决社区服务功能问题。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居家养老在我国养老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央提出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这实际上是两种养老方式: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讲的都是居家养老,就是说“传统的家庭养老+完备的社区服务=居家养老”。居家养老和家庭养老有联系,也有区别。我们到地方调研时看到,有些地方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占97%,有些地方甚至占到99%,到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只占1-3%。居家养老在我国养老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非常突出的地位。居家养老的发展需要加强配套政策法规建设,如北京市出台了《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取得了一些非常好的经验。北京市大兴区等地把闲置的办公用房改建成了养老服务中心,提供助餐、日托和医疗服务,村里65岁以上的老年人,白天都可以到这里活动,还能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门服务。如果一个村建一个这样的养老服务中心,就能解决整个村养老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政府在其中的作用主要是提供了场所,每个月给予一定的运营补贴。宁夏从2015年开始,在国家支持下,拿出10个亿建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社区也利用政府提供的房屋建设社区服务中心,采用公建民营的模式,由专业社会组织负责日常运营。如果一个小区,设立这样一个服务机构,老年人日常生活基本问题都能得到解决。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的职能有:掌握社区老年人的需求信息、组织日间照料活动、联系服务机构送服务上门、协调志愿助老工作等。这种方式非常有生命力,它强化了社区服务,居家养老也有了坚实的支撑,养老工作才能算正落到实处。
  二是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是解决准入政策和体系规范问题。当前,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各地都涌现出了好的典型和经验做法,但还存在渠道不通畅、政策难落实、待遇不公平、服务不规范等问题,如配套设施土地政策问题往往难以解决。养老服务是微利行业,民间资本、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大多是出于爱心和慈善,确实需要政策支持,帮助其实现保本或者微利运营。如果保本或微利的养老机构也看为营利性机构,那就不能享受划拨土地的优惠。在土地政策上,各地也有一些好的经验,如针对养老机构,如果是用于养老的目的,可以考虑采取划拨形式,如果不用于养老,就按照招拍挂的要求,重新确定土地价值。总之,应该把土地政策作为发展养老服务的瓶颈问题加以解决,这对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要加强规范。目前,全国各地社会力量开展的养老服务五花八门,也急需制定配套法规政策,特别是标准化服务。国外一些养老机构建立标准化服务体系,为全国提供养老服务标准示范;我国北京市东城区等地也做了一些标准规范。这些经验和做法都值得借鉴推广。
  三是积极推进医养结合发展。重点是解决如何结合的体制机制问题。目前,我国约有4000多万失能、半失能老人,医养需求大,医养结合是一篇大文章。医养如何才能结合,关键是政策要有突破,比如:医生如何上门看病?医院如何办养老机构?养老机构如何办医院?如何在医养结合机构中实现医保一卡通?等等这些需要政策突破和规范。因此,医养结合还需要破题,还需要探索,还需要完善配套政策法规。同时,要考虑长期护理保险问题,这方面我国才刚刚起步,北京市海淀区、山东省青岛市、吉林省长春市、江苏省南通市等地都进行了一些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对保障失能、半失能老人长期护理需求,减轻国家、社会、家庭和老年人个人负担具有重要作用。此外,还要考虑对贫困老年人发放养老补贴问题。目前,我国对老年人的关心各级各部门都有照顾性的政策,如果政府把这些碎片化的政策整合起来,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对真正贫困的老年人每月发放一定的养老补助,就会收到更好的社会效果。
  四是加强养老人力资源保障和人才队伍建设。重点是解决人才培养、职业规范和人员待遇问题。从调研情况来看,我国养老服务人才队伍的规模和质量还远不能适应养老事业的发展:养老服务队伍总量缺口较大,远远不能适应社会需要;养老服务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亟待提高,尚未形成职业化的专业队伍,缺乏组织化管理和标准化服务模式;养老服务人员工资待遇低,养老护理人员普遍劳动时间长、强度大、报酬低,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转,晋升空间小,缺乏职业认同感,流动性大,招人留人十分困难,队伍不稳定。要采取积极措施,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多渠道培养养老服务专业人才,鼓励人才流向养老服务行业。另外,政府应制定政策,对养老护理岗位进行补贴,提高护工的工资收入;开展养老服务职业技术竞赛,对护工进行表彰,全面提升养老服务行业的社会地位。
  
  苏志钢:老书记,您这几年对“老龄事业”可谓是“咬定青山不放松”!您持续不断地在全国调研、撰写调研报告,不断地向有关部门沟通反映老龄问题,推动解决了一些问题。应对人口老龄化任重道远,也遇到了时代挑战,无论哪一个阶层、哪一个年龄群体都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心推动这个事业。我们也期待您会继续关注人口老龄化问题,推动我国养老事业快速发展。
  
  秦光荣:人人都会老,家家都有老。应对人口老龄化、做好养老服务工作确实是任重道远,也是新时代发展的挑战,它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一环,不仅需要政府从全局上对养老制度改革的整体思路、战略取向进行顶层设计,还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多方参与努力,这样才能逐步建立符合社会现状和中国特色的养老体系,真正让老百姓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十三五”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有效窗口期”。我们希望各级政府能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抓住“十三五”这个重要时机,进行系统规划,把“十三五”规划纲要落实好,争取在“十三五”把养老事业提升一大步。我们也希望全社会都来关心养老事业,各行业来支持养老事业,特别是企业家与民间资本来支持养老事业,共同参与、兴办老年人的事情,帮助解决应对老龄化的突出问题,把亿万老年人的养老问题解决好,把新时代爱老惠老的阳光雨露散播到每一个老年人的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