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老典型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敬老典型

弘扬孝道文化 助力脱贫攻坚——平顺县峈峪村党支部、村委会创建孝道文化示范村事迹

发表日期:2018-10-02

峈峪村是平顺县青羊镇的一个小山村。地处关山脚下,张苤公路旁边,离县城5公里,在平顺县来说,交通还算方便。全村149户,405口人,分居在3个自然庄上。全村国土面积7595亩,耕地320亩,人均不到八分,石多土少,人多地少,集体经济薄弱,89户贫困户,占到村民总户数的60%。全村60岁以上的老人90名,年龄最大的86岁。

   在举国上下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村党支部、村委会以创建孝道文化示范村为抓手,一方面传承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另一方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出一条孝道文化催生新型产业,新型产业支撑孝道文化的新路径。

举办“敬老文化节”,传承孝道文化

百善孝为先。孝亲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了传承孝道文化,该村于2016年开始举办“敬老文化节”,今年是第三届。敬老文化节每年一次,时间为农历正月二十四日,即传统节日 “添仓节”的前一天,也叫“小添仓”(定于二十四日举行,寓意我国古代的24孝)。敬老文化节的内容:全村男女老少聚

集在一起,敲锣打鼓、载歌载舞、自娱自乐。中午聚餐,吃顿便饭。饭前向60岁以上老人拜年,赠送礼品。饭后到村中祠堂和烈士亭祭拜祖先。这些规定仪式完毕后,自由活动。有的与从外地回来的亲人攀谈,有的结伴探亲访友,有的介绍村中孝星的先进事迹。敬老文化节的经费来源:村民自筹。主要是本村在外工作的人员和在外经商务工人员捐赠。每年正月初一刚过,邀请参与“敬老文化节”的信息就在村民的微信群里刷了屏。离家再远,在外多忙,一般在这天都要赶回来拜年、祭祖。

发展新型产业,支撑孝道文化

眼下,在偏僻山村的许多村子里,大多数年轻人都外出务工经商了,老年人在村看家守院种地,出现了大量的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在峈峪村却是另一种景象,村里几乎家家都有年轻人。春种秋收,他们在田间奔波忙碌;农闲时节,他们在床头、灶台前侍奉老人、孩子。是村里的年轻人不知道外边世界的精彩,还是他们不入这个时代潮流?都不是。改革开放最初的那几年,村里的年轻人,外出务工经商的还真不少。后来,在党的富民政策感召下,他们就陆续回村就地创业。他们利用本村山大坡广,气候暖和的优势,开展多种经营,发展新型产业,优化山货特产,先后开办了养殖场、核桃园、花椒坡、柿子沟,创办了豆制品加工厂。2016年,又扩大投资规模办起了大型养殖园区。这些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壮大了集体经济,推动了村民致富,使年轻人在家门口就有钱挣,而且挣得还不少。有了物质条件的依托,留住了年轻人的身,更留住了他们的心。使长尽孝、近尽孝、尽长孝不至于“心有余而力不足”。

尊崇革命先烈,拓展孝道文化

峈峪村有一座烈士亭,建于2017年,亭中碑文记载了本村在抗日救国中献身牺牲的烈士。建造烈士亭的初心是让后人常去祭拜,不忘烈士英明,但是以前去祭拜烈士的却不多,主要原因是大多数烈士没有后人。烈士亭冷清,烈士们心寒。后来,党支部、村委会把烈士亭明确为爱国土义教育基地,向村民们下话:

“为抗日牺牲,不管何姓,都是祖宗”,将“同宗之孝”升华为“同族之孝”。现在,逢年过节村民们不论是否烈士亲属或后人,都要到烈士亭祭拜烈士。当年为了中华民族抛头颅、洒热血的仁人志士,在这里成为了激发村民爱国之情、提振村民奋进之志的一种寄托,成为他们珍惜幸福生活,建设美好家园的有效动力。

选树孝亲榜样,弘扬孝道文化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限的。峈峪村之所以有个孝亲敬老的好传统,是因为这个村有一批孝亲敬老的好榜样。比如像村民耿反明,如今已是85岁高龄的老人了。他在16岁那年,年迈的母亲过生日,家中穷得没有一点白面。为了让老娘在生日那天能吃上顿长寿面,耿反明独自跑到10公里开外的潞城市李庄村麦

田里捡拾遗漏的麦穗。连夜磨成了1公斤多白面。老母亲生日那天,他将一碗热乎乎的面条双手捧上。耿反明的老娘在世时,他夏天为母亲扇扇驱蚊,冬天用身体为母亲暖被窝,直至母亲去世。

   王建胜,出生书香门第,教了一辈子书,如今退休在家,享受天伦之乐。作为独生子,他从小就对长辈怀有无限的尊敬。母亲在世时,他每天早上要给老人穿好衣服,洗脸梳头,晚上还要给母亲洗脚铺床,老娘不睡他不敢离去。

   刘俊梅,一个50岁的女人,嫁到峈峪村时,丈夫是条能下苦力的汉子。27年前的一天,一场大祸从天而降,丈夫在矿山砸伤致残,常年累月坐轮椅。当初的俊梅还很年轻,完全可以离开这个男人,但她却不离不弃地坚持下来。如今她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支撑着这个家庭,并将其经营的有模有样。

   还有一位年轻媳妇叫凯宏,对公公婆婆百般孝顺。她经常为公婆洗脚搓背,换洗衣服。把公婆收拾的干净利索。公婆病了,她寻医问药,喂吃喂喝。公婆感动得逢人便夸儿媳妇的好。

   这些身边的孝亲敬老好典型、活教材,党支部、村委会

把他们树立为村民学习的榜样。大会讲、小会说,喇叭播,

大力宣扬。特别是在处理邻里纠纷、家庭矛盾、善待老人问

题时,就用榜样的事迹对村民们劝解,效果非常好。

打造孝亲平台,升华孝道文化

峈峪村有十多个姓氏,其中王姓是大姓。村里有个古老的王家祠堂,过去里边供奉的全是王家的祖先。逢年过节,王家的后人都要前来祭拜,无论走多远,这里也是根。后来,在党支部、村委会的倡导下,通过做思想工作,王家将王家祠堂无偿献出,

变成了全村所有姓氏村民的祠堂,里边供奉成了全村所有村民的祖先,逢年过节,全村村民都来这里祭拜祖宗,由一家行孝变为全村扬善。

孝道文化为乡村振兴发力

在新农村建设中弘扬、传承孝道,看上去虽然只是关系到一家一户的私事,可正如有首歌中唱到的“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与国休戚与共,家与村更是紧密相依,家风好了,民风才能好,而民风好了,村风文明自然更有保障。新时代条件下的乡村治理,需要法治,同时离不开德治、自治。孝道文化助推下的村风文明,无疑可在德治、自治方面体现自身优势,取得显著成效。

   村干部们说:“这些年,我们村民风好,村风好,村民之间的关系和谐,村里的家庭矛盾和邻里纠纷越来越少,村干部很多工作比以前好做多了,而这些都与村里推行孝道文化的传承分不开。”实践证明,营造孝道文化,不仅能净化心灵,凝聚人心,也是值得推行的治村法宝。

   村民们普遍反映,“家庭有孝才和睦,社会有爱才和谐。从村民们踊跃参与“敬老文化节”活动的热情中,我们看到了敬老孝亲带给大家的感动与震撼,看到了家庭、社会对孝德的呼唤和期盼,看到了峈峪人用孝心去创造生活的真诚和勇气。真心希望我们村的孝道文化不断创新,为村强民富持续发力。”

“破陋习树新风展峈峪面貌,凭智慧靠双手创美好未来”。峪峪村一副醒目的对联描述了它的蜕变与发展。建村400年来,这里的人们一代又一代把敬老爱老的优良传统传承下来,并随着时代的节拍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近年来,该村依靠新型优势产业支撑孝道文化传承的治村实践,让这里山更青、水更绿、情更浓、村更强、民更富。先后被授予“县级文明村”、“三基建设红旗村”、“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等荣誉称号。于去年整村退出贫困,一举摘掉了贫困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