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政策法规

人口老龄化压力,倒逼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改革

发表日期:2017-12-24
 强调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不仅是民生问题,也是我国人口老龄化国情下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民生一直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注的重点内容。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民生领域强调“改革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加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鼓励社会资金进入养老、医疗等领域”。其实强调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不仅是民生问题,也是我国人口老龄化国情下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问题。
  因为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人口数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超过17%;2030年60岁以上的老人将达到3.6亿,老龄化水平将超过超过25%;2050年, 60岁以上的老人将达到4.5亿,老龄化水平将超过35%。加速袭来的老龄化热浪,将加大整个社会的养老保险支付压力,从而影响社会发展进程,故推动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有着人口老龄化压力下的现实的意义。
 
  然【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一直是个老大难的问题】
  国务院早在1991年就已经要求各地积极创造条件提高养老金统筹层次;2010年通过的《社会保险法》规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行省级统筹,逐步实行全国统筹”;“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但在养老保险统筹的问题上不是特别理想,真实的统筹层次仍然停留在县、市一级,虽然通过建立省级调剂金,我国的所有省份均实现了省级统筹,但这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省级统筹,想一步到位实现统收统支的全国统筹更是缺乏现实基础,故先从中央调剂金起步已成为共识也是比较可行的现实之选。
 
  【阻碍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核心原因是什么】
  由于改革开放后,各省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较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程度的不同、政府财力不足等差异较大,出于利益保护的考量,养老金有结余的地方参与统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加上各地养老保险在管理方式、缴费费率、缴费年限、征缴与发放等基本做法上亦存在较大差异。
 
  【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地方政府的障碍与中央整体有益并存】
  实现统筹一方面可以有效解决我国地区、城乡之间养老保障不均衡问题,实现全国一体化的养老保险待遇,促进“老有所养”更加公平充裕,降低政府财政兜底保障的风险又有助于拧紧养老金“安全阀”,从而增强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同时,全国统筹有利于彻底解决养老保险的转续、流动难题,利于劳动力的跨地区流动,利于均衡不同地区的养老负担和资金。也有助于解决养老基金不便投资营运、难以保值增值的难题。这一点在我国老龄化趋势更加明显,抚养比持续下降,对养老保险的支付压力、可持续发展带来更严峻的挑战,早日实现统筹在时间上可谓是有着极强的紧迫性。
 
  【十三五规划期间,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或将艰难破局】
  十九大报告提出,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11月2日,人社部对外声称:正会同有关部门,加快研究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工作,准备2018年迈出第一步,先实行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再到12月20日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加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如果政府在十三五结束时(2020年),在充分考虑各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基础上,妥善解决养老保险跨省转移接续问题,同时科学厘清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养老保险中的责任,按照财权与事权相匹统一、财力与支出相匹配的原则。先中央调剂金起步再实现基础养老金的全国统筹,那么持续多年未能解决的养老保险全国统筹问题,面对人口老龄化与抚养比持续下降的压力下,在十三五期间得到有效突破是可以乐观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