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视角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家视角

“养儿防老”受冲击机构养老难“补台”

发表日期:2017-11-28 养老是人们热议的话题。目前,我国已步入老龄化时代,农村老龄化的水平高于城镇,再加上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青壮年劳动力举家外迁,使得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凸显。这些老人的养老现状如何?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10月2日早上,家住殷都区安丰乡张家洼村的杨晓英早早地起床,为两个孙子做饭。吃完饭,她将两个孩子送到学校。回到家,她马不停蹄地收拾房间,干些手头的家务活儿。等到快中午时,她买菜做饭、接孩子放学,一天下来紧张又忙碌。
  杨晓英今年61岁,这样的生活从3年前儿子、儿媳去北京打工就开始了。农忙时,丈夫会在家帮忙;农闲时,丈夫也外出打工。她带着两个孙子生活,儿子、儿媳只有在过年时才回家住上几天。除了儿子,杨晓英还有两个女儿,都出嫁到邻近乡镇的村庄,逢年过节才回来看望她。
  “有没有想过带着孙子去跟儿子一起生活?”记者问。杨晓英说:“想过,但不现实。儿子在外打拼不容易,北京消费水平那么高,我和老伴儿要是去了不仅帮不上啥忙,还拖累儿子!等儿子事业有成,生活好了,我们再跟儿子一起过。”
  记者了解到,在农村,像杨晓英一样的留守老人很多。他们大都有着根深蒂固的“养儿防老”观念,但随着子女举家外迁,老人只好独自生活。他们的生活来源主要是种地收入和子女的经济支持。平时,他们的生活照料缺失,老而无安,同时也缺乏精神慰藉和情感需求。
  对空巢老人来说,指望子女全身心地赡养、照料是不可能的。他们想求助于专业机构,也不是那么容易。
  11月5日下午,记者在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安阳县)白璧镇北辛安村的小卖铺门口见到李爱香老人时,她正坐在小板凳上与小卖铺的主人闲聊。李爱香今年71岁,老伴儿去世早,几年前患偏瘫,留下口齿不清、腿脚不灵活的后遗症。她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女儿嫁到外村,儿子在北京成家落户。除过年去儿子家住上几天外,李爱香一直独自一人在家生活。
  “有没有想过去敬老院生活?”记者问。李爱香老人笑了笑说:“不想去,现在我还能照顾自己,如果去敬老院得花一大笔钱!再说敬老院在市里,有点儿远,住到那儿谁也不认识,不如在家住着舒坦!”
  记者了解到,机构养老可以为老人提供专业护理、住宿、医疗、照料等服务,但对于农村空巢老人来说,一方面,由于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养老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农村养老服务机构的数量不足,难以满足如此多的养老需求,且一些养老机构的设施简陋、服务水平有限;另一方面,农村公有的老年福利机构只面向“五保”老人,对于收费的养老机构,农村老人在经济上不一定能负担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