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视角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家视角

中国药学会:公众用药需警惕十大误区

发表日期:2017-10-17  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主办的全国安全用药月活动于10月10日正式启动。国家食药监总局副局长孙咸泽在启动仪式上表示,随着我国药品可及性的基本解决、药品质量与疗效的逐步提高,药品使用环节是否安全合理,已经成为影响公众用药安全的重要因素。
    中国药学会监测结果显示,公众用药广泛存在十大误区。
  误区一:保健食品当药品贻误病情危及生命
    进入老龄化社会后,人们对保健养生日益关注。有些老年人尤其是慢性疾病患者担心长期服药有毒副作用,又求健康心切,误认为保健食品对疾病有直接疗效,拿保健食品当药品服用。
    保健食品是指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而药物从研发到临床,都经过了科学而严谨的论证和试验,被证明有治疗效果。保健食品不能代替药品,老年朋友购买保健食品时要理性,不要将保健品当做“救命稻草”,盲目听从商家所宣传的功效,必须严遵医嘱、科学用药。
  误区二:多种药物叠加用欲求疗效反伤身
    很多人认为生病了多吃几种药,作用会更强,疗效会更好,病好的会更快。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专家建议,在选购药品时,消费者首先应识别药品的通用名,判断该药的成份,弄清楚该药是不是自己要买的或与自己正在服用的药是不是存在成份相同的情况,以免买错药或重复用药,导致严重后果。
    用1种药能治的病就不用2种药。如病人同时患多种病,特别是老年人,一人多病,可能会一次服十几种药。我们应找医生,请医生帮助选择必须用的是哪几种,那些不必要吃的药要坚决停用。
  误区三:随意换药调剂量加重病情要当心
    由于人们普遍缺乏安全用药知识,家庭用药存在一些误区,例如随意加大或减少用药剂量、随意换药等。
    很多高血压患者不按医生处方用药、不规律用药。平时一般不吃药,出现头晕、头痛等症状后才服药,症状一消失马上停药,殊不知这种做法非常危险。大部分降压药物要达到其最大疗效一般需1周左右的时间。突然加量或换服其他降压药物,容易导致血压波动变大,忽高忽低的血压,反而会增加中风、心肌梗死、肾损害等风险,使病情加重。故高血压药物需要在血压计监测的情况下规律地使用。
  误区四:药品存放太随意儿童误服损害健康
    孩子好奇心重、模仿能力强,一些药品形状、色彩对他们都很有吸引力,加之家长存储不当,孩子可以拿到就很容易当糖豆误食,诱发疾病,甚至威胁生命。
    家长在选购儿童药品时要首选配有儿童保护盖的药品,这样不容易被孩子打开;务必要将药品存放在儿童看不到、够不着的地方。
    如果发现孩子已经吃错了药,一定要就近就医,以免错过治疗的时机。同时,不要忘记将孩子吃错的药和药瓶带上,以供医生识别,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误区五:盲目相信OTC 认为没有副作用
    相对于处方药而言,非处方药有较高的安全性、不易引起药物依赖性、耐药性或耐受性,也不易在体内蓄积,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但非处方药本身也是药,不是绝对没有不良反应,有些非处方药在少数人身上也能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有时甚至能引起死亡。
    所以,非处方药也要严格按照药品使用说明书的规定服用,不能随便增加剂量或增加服用次数,改变用药方法或用药途径。
  误区六:成瘾药物要辨清滥用易致依赖性
    大家都知道麻醉类止痛药会引起药物成瘾,其实生活中一些常见药品如长期服用,同样会让人在身体与心理上形成依赖,上瘾难戒。
    在与我们生活最“亲密”的止痛药和镇咳药等家中必备药物中,有些也含有能使人成瘾的成分,如若不遵医嘱随意服用,就会很容易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染上药瘾!如常用的镇咳药复方甘草片由于组成物中包括阿片,久服可能上瘾,一般最多连续服用五天必须停药。
  误区七:不敢服药恐伤胎过度谨慎不可取
    怀孕了,对准妈妈来说,除了孕育新生命的欣喜与期待之外,或多或少会伴随着不安的情绪,生怕稍有差池会伤害到腹中胎儿。尤其是准妈妈生病,怕伤到宝宝,坚决硬抗,不肯吃药。
    准妈妈到底能不能用药呢?目前我国对孕妇的用药借用了美国药物和食品管理局制定的标准,按药物的不同危害分级如下:
    A级药物:对孕妇安全,对胚胎、胎儿无危害,如适量维生素A、U2、C、D、E等;
    B级药物:对孕妇比较安全,对胎儿基本无危害,如青霉素、红霉素、地高辛、胰岛素等;
    C级药物:仅在动物实验研究时证明对胎儿致畸或可杀死胚胎,未在人类研究证实,孕妇用药需权衡利弊,确认利大于弊时方能应用,如庆大霉素、异丙嗪、异烟肼等;
    D级药物:对胎儿危害有确切证据,除非孕妇用药后有绝对效果,否则不考虑应用,如硫酸链霉素(使胎儿第8对脑神经受损、听力减退等)、盐酸四环素(使胎儿发生腭裂、无脑儿等)等是在万不得已时才使用;
    X级药物:可使胎儿异常,在妊娠期间禁止使用,如甲氨蝶呤(可致胎儿唇裂、腭裂、无脑儿、脑积水、脑膜膨出等)、己烯雌酚 (可致阴道腺病、阴道透明细胞癌)等。
    可见,并不是所有的药物孕妇都不能用。孕妇用药的最危险时期是妊娠开始的前3个月,此时胎儿正处于发育形成期,最易受药物的攻击。
    在怀孕期间遇到需要用药的情况时,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相对安全的药物进行治疗。
  误区八:中药认识太片面安全无毒不正确
    近年来,中药养生逐渐成了一股潮流。很多人都认为中药安全、没有副作用,甚至能“有病治病,无病健身”。基于这种认识,不少人爱到药店买些中药来“自治”疾病,有些老病号甚至将一些含有参类的中药错当“补药”长期服用来达到保健的目的。
    药物的两重性是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之一,中药也不例外。日常生活中,不少喜欢擅购中药治病、保健的人本身多缺乏足够的医学常识,易因辨证不准、重复用药、超量滥用引起不良反应,甚至导致病症加重,特别是有基础病的患者以及老人、小孩和孕妇,服用不慎更容易伤身,应当引起警惕。
  误区九:送服药物图方便使用饮料隐患多
    口服用药应该用白开水送服,但在日常生活中,为图方便随手用咖啡、果汁、牛奶等饮料送服药物的现象,在忙碌的白领中并不少见。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也有人在服药时嫌苦用饮料或牛奶代替白开水服药,这也是不正确的。
    许多研究表明,西柚汁会抑制肝脏中的代谢酶,使药物浓度升高,从而可能产生毒性反应。因此,绝不能用西柚汁送服药物。其他果汁虽然较少有明确的研究表明会影响药物代谢,但由于其多为酸性,可能导致霉素、氯霉素等抗生素及磺胺类抗菌药物提前分解;增强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胃肠道不良反应较大的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作用;氢氧化铝等碱性药,会因酸碱中和而使药物完全失效等。
    而牛奶中的蛋白质和钙离子,可能与某些药物结合而影响药物的吸收,因此不建议与药物同服,除非一些明确说明可以用牛奶送服的药物。
  误区十:发热就用抗菌药不遵医嘱误病情
    身边很多人在感冒发烧时都会自行使用抗菌药物,但发热不等于感染,更不等于细菌感染。
    发热只是一个症状,是机体免疫机制的一部分,并不是造成疾病的原因。发热的原因很多,除了感染性外,还有结缔组织性疾病、肿瘤性、药物热。即使感染性,还包括病毒、细菌、真菌等不同病原。一般感冒多由病毒引起,药物治疗以对症治疗、缓解感冒症状为主。抗菌药物只对细菌有杀灭或抑制作用,没有细菌感染时,用抗菌药物是没效果的。感冒一开始就服用抗菌药物,不但对治疗无益,还会引起药物不良反应和细菌耐药性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