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耕读传家

发表日期:2017-08-19

我家在大禹乡的马蕊坡村,村子坐落在小峪沟的最后面,距临县城五十里,离方山县城四十里,是个比较偏僻幽静的山村小社。我们的祖先在这里繁衍生息很有些年代。我家现在的大门是由土胚筑墙片瓦苫顶,看上去简陋平凡,然而在两扇木板门上方,镶嵌有一块木刻匾额,上面是清朝末年村上秀才李呈祥书写的“耕读传家”四个遒劲的大字,这四个字正是我们的家风家规的结晶。

  “耕读传家”常见于一些古旧住宅的匾额上,可见其流传深远,颇得民心。究其原因,是这几个字内涵丰富,道理广博,它精炼了立人立德的大理,倡导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精神;它引领人们在艰辛劳作的同时还应不住地探索,以期不断的放开眼界与时俱进;在谋求一家一户平安幸福生存的同时,还得关注世事,忧国忧民,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因此读出这几个字容易,刻之于匾额上也不难,但真正将它落实于世代人的生活过程就不简单了。纵观我们的家世,对“耕读传家”可谓传承有序。

  从村上的一些碑碣,家里残存的一些谱牒和文字记载,只能窥探出我们刘家自明代后期以来耕读世业、继迄相承的大概情况。前人们在田间奋力耕作之余,孜孜不倦读书求知的史实,永远值得我们后辈骄傲和学习。


祖上:诗书传家 名士辈出


  生活在明朝末期的十一世祖刘国士,弱冠采芹,为凤山书院学长,并在大禹村设教传学;九世祖刘工伟青年入第,是乡间知文识理、见地超脱的名士。

  八世祖已进入清代初期,他们兄弟四人,二兄刘五典“文试未售,遂立武庠”,四弟刘五教名望颇高,《临县志》中记载了他的数条讯息,卷十八名宦录载有他的简历:“刘五教,字敷宽,号莲峰,性颖敏,工诗赋。为诸生时与表兄秦逢春刻志相砥励,逢春雍正丙午举于乡,公益发奋勉,博览群书,几至寝食俱废,己酉获选贡。乾隆丙午召赴博学宏词科,报罢归客介休,与绵上王田夫、任西郊、梁秋谷等相唱和、至是薄宦情。精探星象诗酒,自旷以泉石娱老。著有莲峰集待梓。”在志卷五贡举谱第四中,载明他于清雍正年举拔贡;在志卷十七著述考第四中,载有他为相知乡贤白文先所作《游西记》一书撰写的序文,此序写于雍正九年,全篇仅八百多字,短小精悍,立意却不凡,从西域的山河地貌,人文风俗着眼,联想到的是这些特点如何为御虏杀敌,保家卫国所用,进而抒发出“大丈夫当乘长风破万里浪,如班定远立功异域为国倚重”的豪言壮语。他的诗赋功底确是不浅,在一通清光绪二十八年的石碑载文中写道,其《五台山赋》至今脍炙人口,这首名赋我曾在网络中搜到,以“圣莲”为笔名,用“曾闻唐太宗诏曰:五台山者,文殊宅,万圣幽栖”开篇,以“实为宇内灵奇之境,四大佛山之首”语收尾,通篇三百五十多字,用优美洗练的赋文格调,叙述了五台山佛教圣地的因缘兴起,繁荣景象和历史上屡次劫后重振的盛况。要说明一下的是网络载文之后现代人却学舌后缀了一堆文字,文理文趣明显低俗。

  他的诗赋盛名,在家乡大地也影响甚广,民间流传有“刘诗李字赵文章”俚语,即赞誉乾隆年间临县境内的诗书文“三杰”。“刘诗”指刘五教之诗赋,“李字赵文章”是指为临县城南东榆山文塔碑记撰文的赐进士赵中元和书篆人李珩朱。这样一位才识不浅的先贤,却生活在了明亡清兴的特定历史阶段,面对的是朝野上下此起彼伏的反清复明的社会环境,此时的读书人因受封建传统文化熏陶更易生发仇外心结,加之清政府对汉民族怀疑,高压的残虐行径于他们更为敏感和憎恨,然而强大的国家机器令他们争斗无力,反抗无果时,大多数采用消极遁世拒绝仕途的路子,比如太原名士傅山、临县名人赵中元,他们一生隐晦曲折,到年老发展至悲愤哀怨的境地。试看镌刻在刘五教墓碑上自撰的绝命词和一副联句:“志大才疏,心高命拙。掩蹇一生,理数谁识。文欲铸今,学惟古式。僵持此蠡,忘我能德。回头方悟,贤关圣域。道未朝闻,死乃一歹。大块茫茫,白云归鹤。呜呼痛哉,魂而有知,其能不望光风霁月而万古恸哭!”联曰:“有驰骤汉唐襟怀自恨真成糟粕,无步趋程朱学问可怜望诸门墙。”

  刘五教公的消沉情绪对后世影响不小,其后几代人在读书求知方面出现松动,但仍不辍耕读为业之风。他的子孙中,有的在邻村车赶经营买卖生意,有的是颇有名气的兽医,他们皆为家中诗书满架而常怀荣光。我的高祖刘正本则又是一位热衷文化的人,他写有一手漂亮的毛笔字,用规整的小楷体留下好些内容五花八门的麻纸小册子,极为可惜的是这些小册子和一些别的书籍竟在1974年被一场意外的火灾化为灰烬。


爷辈:在困境中持家立业


  到了我爷爷那一代时,满清政府已是内外交困风雨飘摇,整个社会烽烟四起兵荒马乱,广大百姓挣扎在心惊肉跳饥寒交迫之中。更为不幸的是爷爷的父母过早去世,他和弟弟相依为命,坚强地直面生活,打工受雇不辞辛劳,终于先后组建家舍。尤可敬佩的是他们在这样的境遇中还识得了一些汉字。

  辛亥革命一举推翻了腐朽的清朝政府,同时终结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然而民国政府并未给社会带来安泰,军阀争斗南北混战,人民大众仍被深陷水深火热之中。此时我的父辈们相继出生,家口迅速增大,为维持生计,全家人合力奋发,仅有的二三亩薄地,中间种粮边沿栽桑,养蚕缫丝补贴生活,由此我二奶奶练成了村上的缫丝能手。此外主要还得依靠租种距我们五里路的云山峁顶的十多亩山地和慈云寺山下的五六亩沟坪地。

  慈云寺的《临县志》中以“慈云镜碑”冠名而居临县十大景致之第三。当时寺院香火旺盛僧侣众多,占有周边大量土地出租予四村农民。我爷爷治家有方,经营严厉,为节省租子,租种了离家五里的云山峁顶的十多亩山地和慈云寺山下的五六亩沟坪地。想让收成好起码是不误农时,那起早贪黑顶风冒雨就成了常事。农历六月是小锄苗子混收夏的农务点,爷爷总是早早地就领着二爷爷和已经能干些农活的子侄往地里赶,爬五里山路来到云山峁顶时天还不亮。无法辨清瘦小的谷苗,于是叫人们“抽一锅旱烟,缓一缓再干”。

  到了农历八九月的秋收大忙季,全家人更是充分调动,强些的劳力一律上地抢收,妇女和弱小者负责打谷场的营生和往地里送饭,傍晚地里的人背负肩挑回家吃饭后再协助谷场上干活。每逢十五前后,只要地里还有收割倒的庄禾,强劳力就借着月色再去搬运。爷爷的口头禅是:“种地像打仗,节令如命令,农事朝前赶,不可往后拖。”有一年初夏,爷爷领了三个人和春天刚刚调引出来的小犍牛,在慈云寺山下的沟坪地入种,眼看即将完工,但见天上的乌云越积越厚,他们却只想着加快干完,省得费工费时还得来一趟。不想电光闪处雷声炸响,倾盆大雨就地起水,匆忙中把牛拴在地边沿的一块石头上,人们冲进就近的一处石崖下避雨,岂料转眼间一河洪水顺沟汹涌而来,迅速漫进地里,拴牛的石头上浪花飞溅,惊恐的小犍牛挣脱缰绳,立足未稳,被一个浪头卷进洪水。此时家里人正在为上地的人没赶回来焦急不安,头顶着破旧衣裳不住地在村边瞭望,猛见裹挟了大量柴草杂物的滚滚洪流中,自家的小犍牛无望地挣扎着,这一下全家人炸了锅,两个奶奶和其他人都哭成一堆,邻家的人则是百般劝慰。

  山洪一向是来得猛退得也快,没多久,水流骤减水势趋平,为失去耕牛而着急的爷爷他们和七八个赶去打探情况的村邻好友,都蹚着水在半道相会,大家赶回村里后,告诉一家人一个好消息,大家立刻破涕为笑。原来,坚强的小犍牛在村边河道的一个急弯竟顺势借力上岸,被好心的村民收留了。第二天小犍牛被爷爷从下游紧邻的侯家沟村牵了回来。

  我的爷爷勤劳,奶奶很擅持家,她抚养了6个子女,干家务是出了名的利索,她一夜就能纳出一双大人的鞋底。在打谷场上牵牛碾场、叉耙翻场、扇簸起场比一个后生还能干。这样的家庭对待生活总是充满信心、积极向上的。

  我们村有一院一线五孔筑工精湛的石窑洞,是早些年一家财主兴建,但主体完工后因一桩官司缠身草草出卖,而买主未曾进一步修缮又急着要转卖,爷爷一咬牙接了单。这可是需要不少银两现货的啊,于是他果断地将两孔修葺一新的土窑洞卖掉,缺口依然还很大,他就四处求亲拜友筹措,当时爷爷的一个舅舅在方山一处山庄上奋斗得不错,他先后三次去求借。石窑院到手了,外债却背了一身,全家人在地里更加卖力,在生活上更加俭省。后来冬季农闲时节一到,他就将几孔石窑洞辟为蒸酒作坊,敞口的窑洞装不起窗门,就用谷草捆子遮风挡寒,爷爷他们在困境中持家立业不甘人后,引导子弟求知立德更是煞费苦心。

  那时村上有一位老先生开设过几年冬学,爷爷就分派孩子们轮流入学念书,平时则利用茶余饭后、劳作间隙谈古论今,讲故事,摆道理。我二爷爷擅长讲故事,“岳母刺字”“苏武牧羊”“刘关张结义”“李自成造反”“朱元璋起义”等几个段子很是精彩引人。其中正直做人、反抗压迫、精忠报国、勇敢机智的精神犹如春风化雨般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


父辈:投身革命 保家卫国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我的父辈们相继踏入青春年华,展现在他们面前的却是一个无比混乱的世界。国际上是空前残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国内是新旧政治力量的殊死搏斗,更为切肤的是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在我们的祖国,在这民族危难、人民困苦、国家兴亡的危急时刻,炎黄子孙、热血儿女无不焦虑万分。此时此刻中国共产党的旗帜已在纷乱的大地上迎风飘扬,党中央毛主席“抗日救亡”的伟大号召及时指明了民族斗争的大方向,迅速集结了广大的革命力量。我们家义无反顾地投入了这场震古烁今的人民战争,捐粮捐物、积极支前,踊跃参军投身战场。

  我二叔刘兴邦19岁时由民兵被选拔为南临县政府通讯员,负责工作量大、危险性高的外勤通讯,得到时任南临主要领导张闻天、郭锡兰等同志的多次表彰,后经再三请缨加入与日伪直面交锋的武工队。他机智勇敢,在除奸反特中大显身手,成了敌人的眼中钉,在1944年农历四月初,日伪又一次进村疯狂扫荡中,他只顾全力疏散遭围困的村民,不想却被邻村一个汉奸出卖,落入日寇的魔爪,面对敌人的百般折磨宁死不屈,鬼子用惨绝人寰的手段将二叔杀害在沙家墕村,他年仅23岁。

  近年出版的晋绥边区永远的记忆丛书——《热血晋绥》,书中《武工队员刘兴邦》一章记载了二叔的部分事迹。我们特在二叔这位抗日烈士墓前立碑撰文曰:“叔考尊翁,民族精英。生逢乱世,性笃忠贞。忧国民之危难,嫉日寇之侵凌。捐身家以浴血,舍性命以践行。故尔,宣传抗日,组织民众,武攻游击,机智英勇。探敌情巧周旋,反扫荡猛冲锋。令日伪奸丧胆,励工农兵振奋,扬中华之威严,赢抗日之全胜,已矣哉!家园前惨遭毒捕,沙家墕凛然就义,一腔血汇入黄河,青春魂铸进长城。命短暂如流星,光璨璨赴灵台。斯在国已垂册,为我先定永怀!”

  与二叔同时期,我的堂叔兴隆、兴直、兴岐,也先后加入临县境内的抗日队伍,其中兴直后转战到延安,编入三五九旅,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跨江赴朝的抗美援朝战斗;兴岐则是参加完大西北的解放后解甲归田。

  我的父亲刘兴厚在抗日时期是地方民兵组织的骨干,并从此迈上了共产党毛主席引导的正确路线,在之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阶段兢兢业业奋斗不止。他带领村民进行土地改革,成立互助组,组建合作社,一直到后来的各项社会主义事业都干得有声有色。上世纪50年代初,父亲曾作为“山西省农林牧丰产模范代表”“丘陵地区水土保持红旗代表”,先后到太原、北京、西安、甘肃等地取经送宝,50年代后期受上级委派,负责大炼钢铁、黑刘家沟煤矿试开、后小峪农业中学组建、裕民煤矿开采、经营岐道社办厂等工作;1960年因家庭变故申请回家后,又担起了村上的主要领导职位,其间又领队建造秦家圪堎拱桥、带领大禹工队参加太平水库建设。父亲在社会活动中积极向上,在勤俭持家、培育子女方面和我母亲合力奋发、传承家风、不断进取,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倡导家庭养殖,我家先后引进“来航鸡”“巴克夏猪”“细毛羊”,还把家里传统的桑蚕改良为优质高产的新品种,总之一直发挥带头引领作用。那些年农村生活十分艰辛繁忙,但父母从未放松对子女的全面教育,在勤劳朴实细致严格言传身教的同时,将我们兄妹四人准时送进学校,这方面我当时已年近七十的爷爷同样具备真知灼见,据说在我哥刚学走步时,老人在一次亲戚聚会上发话:“这个孩子,哪怕是我背上褡裢讨吃要饭也定要供他上学念书!”为使我们安心求学,大人们总是含辛茹苦省吃俭用,终于我哥成为村上第一个考进省城学校的孩子,我和两个妹妹也顺利地由各自的学校毕业,相继走上社会。此后,我的大侄子又成为村里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大学生,接下来我的其他子侄外甥也先后从不同院校毕业、工作。说到子侄外甥们,不由得想起二十多年前,每到学校放假大家就齐聚到家里来,暮年的父亲坚持在责任田劳作,暑假里他老人家身边总是围了一群拿着小铲子、小锄头的孩子;秋假期大人们在地里收割,在回家的路上流动着挎了小篮子、背了小包裹的运输队,这种画面是何等的赏心悦目啊!现在我的孙子们已接二连三地上了学,最大的孙女已留学国外。

  这些年每到清明节,我们准时赶回老家扫墓奠坟,在缅怀先辈、感恩祖宗的同时,更要强调和鼓励子孙将“耕读传家”之风永远发扬下去。


刘俊珍